菜肠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灌肠血肠与香肠,黄县的这三种肠你都吃过
TUhjnbcbe - 2024/3/14 12:59:00

灌肠大约是北京的特色小吃。晚明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载:“十二月初一日起,便家家买猪腌肉。吃灌肠、吃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四百年前,北京皇宫中腊月就能吃到灌肠了。清乾隆年间杨米人所作的《都门竹枝词》:“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菜片儿汤。”清代灌肠已经成为市井小吃了。据北京民俗学家研究,最早的灌肠还是有肠的,猪大肠洗净,灌入猪肉、面粉、淀粉、葱姜水、几种香辛料和红曲米增色(也有说最早是加入猪血,不仅色红好看,还特别筋道),入锅煮熟,捞出晾凉。吃的时候切片,用大油(讲究的要用猪网油,味香而正,没有腥味)炸或煎(煎要省油)至外焦里嫩,装盘,浇上蒜汁儿,香脆咸辣,风味独特。后来为了节省成本,肉末不加了,以面粉、淀粉、红曲水、丁香等配制成糊灌制,切开是粉红色的,民国卓然所著《故都食物百咏》:“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还有诗写道:“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这都是写的低配版的灌肠。

生灌肠

北京炸灌肠

北京煎灌肠

再后来,连肠子也省了(猪大肠是猪下货里最贵的,现在*县肴大肠一斤要六十多块钱,是猪肉的两倍多),就是用绿豆淀粉和地瓜淀粉按比例混合,加水调成粉浆,倒锅里加热搅拌,熬成一个“大坨子”,然后再放到面板上揉成圆柱状,放蒸笼里蒸熟,晾凉,吃的时候用刀旋成中间厚四周薄的“蛤蜊片”,或是一头厚一头薄的“楔形片”(这样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外焦里软),油炸或是在平底铛中煎熟,用牙签扎着蘸蒜汁儿吃。现在不提倡用色素,所以你在市面上能吃到的老北京灌肠不仅是没有肠的,颜色也变成了灰绿色,这算是丐版灌肠吧(这种淀粉坨式的灌肠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过去北京人跟这叫“煎闷子”,烟台最著名的小吃“闷子”或许就是从这演变来的呢)。

和北京灌肠的高开低走不同,据说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的河南安阳内*灌肠,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什么改变,当地民谣《内*灌肠》曰:“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谗。”

筲灌肠

内*灌肠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灌制而成,一种是直接食用,叫“筲灌肠”,以前卖灌肠的人,把灌肠煮好以后放在筲里,挑着沿街去卖,所以得了这个名字。筲灌肠是要浇上蒜汁儿趁热吃的,入口软滑而有嚼头,辣中带香,香而不腻。

煎灌肠

一种是煎食的,叫“煎灌肠”,切片用大油煎得黑亮诱人,焦香脆韧,和北京灌肠吃法差不多。除内*县(位于河南北部)外,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位于三省交界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灌肠做法。

*县也有灌肠,我小时候吃过,印象非常深刻。*县灌肠可能是从北京引进的,也可能受冀鲁豫交界地区饮食风尚影响。同治版《*县志》载:“*县地狭人稀,故民多逐利四方,往往致富。远适京师,险泛重洋,奉天、吉林方万里之地,皆有*人履迹焉。”*县之民经商于外者以“辽东最多,京师次之”,其他地方也少不了*县人的身影。见多识广,又善于学习,那些在外地做买卖的人回乡时把外地小吃带回*县也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县有不少特色食品和菜肴是采取“拿来主义”并加以改良的,说*县是美食荟萃之地一点也不为过。所以*县人出门总吃不惯别的地方的饭菜,游子回乡第一件事就是吃一顿正宗的*县美食,一解相思之苦。

*县灌肠的做法并不复杂:往盆里倒入适量面粉和地瓜粉团,加入温水搅拌成糊,然后一一掺入剁碎的五花肉、姜末、葱末、白菜末,再加入味精,花生油,焙糊捣碎的花椒、胡椒面等配料,“搁喽”匀乎了,黏稠度跟八宝粥似的就差不多了,太稀了煮出的灌肠软趴趴的没有弹性,太稠的话煮出来发硬发粉。洗好的猪大肠扎死一头就可以开始灌装了,一尺肠灌满二尺半就可以,太满了煮的时候肠子会胀裂。下锅时,锅里的水绝不能沸腾,温度掌握在八九十摄氏度,煮的过程中视情况还要用针锥在灌肠上扎孔排气,以防煮爆。出锅的灌肠须晾凉定型,吃时切盘,热切则会粘刀也容易切碎。厚厚的一片切下来,晶莹剔透,富有弹性,吃到嘴里香软滑嫩,油香满口。外面一层猪大肠又香又有咬绩儿,耐得住细细咀嚼,可以下饭,也适合佐酒。将切片的灌肠放锅里煎一下,煎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再掂点蒜泥加醋蘸食,吃起来别有风味。也可以放油里炸一下,外面的大肠有一点酥脆,那种肥而不腻、香鲜悠长的味道会深深吸引住你。灌肠的“肠”在*县话里轻声变韵,“ang”读作“eng”,“地场”“稳当”也是这么读的。

提到血肠,首先想到的是东北血肠,杀猪菜里白肉血肠是必不可少的,酸菜炖血肠让人一想就流口水。

血肠

东北血肠是用小肠灌的,新鲜的猪血加水加盐用筷子搅匀,加油加五香粉、胡椒粉,再加点葱末和姜粉,稀溜溜的灌好下锅煮。煮好的血肠也可切片蘸蒜汁儿吃,最大的特点是里面的血非常嫩。

米肠

米肠是血肠的一种,把糯米泡软后,和血混合在一起,然后把混着血的糯米塞进肠衣里。做好的米肠颜色黑红,有米香有肠香。东北、西南都有米肠,区别在于各地的调味,延边朝鲜族的米肠做法清淡,用苏子叶作调味料,粘糯的口感中还带着点清香,可以切片蘸酱油、辣酱直接吃,也可以辣炒,或者加在酱汤中食用。广西壮族的米肠叫猪龙碰,调味会更重,糯米里加血、葱花、盐、油和香料拌匀,一同灌入肠中,可煎可炸,也可以与当地酸菜同炒,香气四溢。云南彝族的米血肠,猪血混合糯米、茴香,灌入大肠内,煮熟即食。串在竹签上,可烤可炸,软糯鲜香。*县的血肠与之不同,是在上文讲的灌肠的基础上加猪血而成的,而且*县的猪血制法与东北血肠也不一样,杀猪时盆子里抓把咸盐,接好新鲜的猪血就静置那里,等凝固了再用刀划成块。制作血肠的时候,要把血块“箍唧碎喽”,掺入调好的灌料里灌装到猪大肠里,其他步骤与灌肠均无二异。煮好的血肠色如胡汤,与灌肠相比,色泽更加诱人,口感更加嫩滑,味道更加鲜美。小时候每到过年奶奶总要灌一些血肠,吃饭时切几片放碗里,余下的装在笊篱里,插在门框上。每次看到兀立半空的笊篱,泪水总是忍不住从嘴角流出。

香肠在过去是很少吃到的,因为太费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进了腊月,灌香肠的才逐渐多起来,所以对*县人来说,香肠的历史并不久远。

川味腊肠

原本香肠三分天下,湘味烟熏,川味麻辣,广式清甜有酒香。*县香肠的做法是比较中庸的,除了肉,就是一点盐、花椒面、胡椒面、白酒和糖,菜是一点也不放的。但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且多食膏粱厚味,故食欲不振,味觉迟钝,需要用辛辣之物加以刺激(这也是川菜这些年风靡全国的原因),有些吃货几乎到了无辣不欢的程度,做香肠也要往里加大量辣椒面做成辣香肠,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做香肠的肉要用五花或后肘(太肥则腻,太瘦则柴),绞成大的颗粒状,加入配料腌渍好,就可以灌装了。用的是猪或羊的小肠做成的肠衣,装一尺长短要结扎一下。灌好的肠要挂在院子里晾干(想要软一点就少晾几天,想要硬一点就多晾两天,一直晾就成风干肠了),然后放冰箱里保存,吃时蒸一下切片。与灌肠和血肠不同,香肠最好切得薄薄的,感觉有点半透明的,像灯影牛肉一样,这样嚼起来滋味更加绵长,用来下酒是最好的。

煲仔饭

也可以把切片的香肠和大米混在一起放电饭锅里蒸,这样蒸出来的就是香肠饭(广东的煲仔饭用的最多的也是腊肠),米香混合着香肠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王东超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灌肠血肠与香肠,黄县的这三种肠你都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