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癌症“喜欢”大城市,尤其青睐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编辑金明大
做完六台手术,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六台手术都是第三期患者,不得不手术。”蔡三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一个上午六台手术,对于蔡三军来说是太正常不过了。大肠癌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和肺癌、乳腺癌一起占据了我国恶性肿瘤(癌症)发病率的半壁江山。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从发病部位看,其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等。在我国癌症“作恶榜”上,大肠癌堪称一枚“奇葩”:被称为“吃出来的癌症”,因为大肠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就是危险因素;“喜欢”大城市,尤其青睐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以上海为例,大肠癌在上海的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每年上升4.2%,是该地区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癌症。
发病率高,且持续上升,这些是大肠癌令人担忧的现状。但另一个现实令人乐观:预防筛查可以很大程度上“阻断”或终结大肠癌。几年前,蔡三军教授就明确提出: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第一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蔡三军又一次强调:大肠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唯一认为可以通过预防和筛查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恶性肿瘤。
“癌症杀手”中,大肠癌位居第二
《瞭望东方周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发癌症患者高达万人,其中有56万例是大肠癌(即结直肠癌)患者,大肠癌名列第二,仅次于肺癌,为什么发病率这么高?
蔡三军: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我们的期望寿命提高了不少。以上海为例,上世纪50年代上海的期望寿命是47岁,到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83.67岁了,寿命增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就像一辆汽车,开的时间越长,它发生损害或者故障的可能性一定会增加。
第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我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吃素菜为主到变成吃荤菜为主,同时体力劳动或运动减少,相应地,肥胖率也增加。
第三可能和环境污染有关,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环境被污染的可能性增加,环境污染影响了我们生活,也影响到我们健康的机体。
此外,癌症发病率的增加说明现在诊断水平提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的完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肠癌患者能被诊断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蔡三军:我们还处于明显升高的阶段,而发达国家却明显下降。以美国的情况看,美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63.5/10万降到年的39.1/10万人,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却从80年代的13.48/10万人增加到了37.6/10万人,增加了近两倍。年我国大肠癌新增病例是57万,美国年新发大肠癌患者为14.8万,我们新发病例人数是他们的3.7倍。
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同时由于发病率升高,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提升,所以死亡率在持续高位。尽管和过去相比,如今我国在大肠癌诊治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的生存率方面,同样有明显的差距。
早筛早查是关键
《瞭望东方周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蔡三军:具体来说,发病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癌前病变的处理,即早筛早查。死亡率下降,除了规范性的多学科个体化治疗手段之外,主要原因也在于早筛早治。
大肠癌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属于早期的肿瘤,主要表现为只有一个原发的小病灶;第二期是指肿瘤已经长到了肠壁;如果肿瘤出现淋巴结转移,那就是属于第三期;出现肝脏转移、结肠转移等情况则属于第四期。从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来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其中,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一期可以达到90%以上,二期达到80%以上,三期则为60%左右,四期仅为10%以下。
而我国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大部分是三期、四期患者。上次门诊一个病人一进来就是三期,淋巴结已经转移,我说你怎么没参加社区大肠癌筛查?陪同来看病的家属立马对患者发飙,说去年就让他去筛查,死活不去,今年被逼着去,结果查出来三期了,去年来的话,肯定是两期。
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国确诊的患者中,一期(早期)患者只占10%~12%;这和欧美国家明显不同,比如美国确诊的大肠癌患者中,一期患者比例为25%~30%,三期、四期患者占比越来越少,所以整体的治疗效果比较好,生存率也较高。
数据显示,美国约65%的人参与大肠癌筛查普查,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出现明显下降,五年生存率也从50%提高至67%。同时,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自年至年,美国大肠癌总体发病率每年以3%的速率下降,死亡率以2.5%的速率下降,早筛早查占了53.3%的功效。这些都说明,大肠癌筛查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在年启动了万目标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结果如何?
蔡三军:不仅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香港等地近年都已经陆续开展大肠癌的目标人群筛查工作。目前上海大概差不多万人的筛查已经完成,数据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但上海年第一轮筛查的初步结果显示,筛查可以发现大肠癌的早期发生率,一期病人占比达到49.1%。完成多万人的筛查时,我们发现通过筛查出来的一期大肠癌患者比例可达52%,而同期临床问诊发现的一期患者仅为11%。
尽早筛查,即可进行癌前病变的处理,这会大大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同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说,早期筛查也是最优选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大肠癌从增生、恶变,到肿瘤发展,整个过程长达5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有充裕的早期筛查时间。也就是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宝贵机会,对此我们不应忽视、丧失。
第二,我国大肠癌的发病年龄相对集中,从年龄段来看,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50岁以上,其中,50岁时发病率为50/10万人,60岁时发病率为95/10万人,70岁时发病率为/10万人,80岁时为/10万人。这有利于锁定发病人群,将筛查人群聚焦在50岁以上人群中。
第三,早期大肠癌的疗效非常好,90%以上的一期大肠癌可以治愈,患者也不用放化疗,定期随访即可。相比之下,三期患者即便做手术,也需要放化疗,且生存率也只有60%左右。
提高生存率,早防早治起88%的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大家常说,大肠癌是吃出来的癌,在生活方式方面,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吗?
蔡三军:这是一定的。在癌症预防中有三级预防的概念,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二级预防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发现,三级预防则是临床病人的规范治疗。从大肠癌来看,“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属于一级预防,非常重要。美国的研究也显示,从年到年美国大肠癌的死亡率从28.4%降到17.1%,5年的生存率从50%提高到66%。这些改变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占了35%的功劳。
这个研究也显示,降低大肠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原因中,即使是最好的临床治疗,也仅仅改善了约12个百分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早期筛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共提供了88%的功效。所有搞大肠癌防治的人,对这一点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瞭望东方周刊》:这也是你尽管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却不断科普宣传预防筛查的主要原因?
蔡三军:知道这样的效果,你说你能不去努力宣传?就要反复不断地讲,天天讲,没事就讲,慢慢大家就会记住了。我也希望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肠癌专家或同行,都不要局限于临床领域,要积极进行科普,因为作为一种吃出来的癌症,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引发的癌症,大肠癌是可以做到早防早治的,这也是大肠癌疗效突破的有效手段。
肠镜是检查金标准
《瞭望东方周刊》:对普通人来说,如何及时发现大肠癌呢?
蔡三军:在目前的筛查手段,仍然是以肛门指检、检查大便隐血、肠镜为主。肛门指检以往可查出75%的大肠癌,但随着结肠癌、高位直肠癌的发病有所增加,肛门指检可能摸不到,目前这种方法约能检查出25%的大肠癌。所以,肠镜是大肠癌检查的金标准。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的人,都做常规的肠镜检查。
我建议45岁时就要做一次肠镜检查,现在的无痛肠镜只要短短5分钟,非常方便。其实日本、德国、美国都已立法,要求50岁以上的公民每年接受一次大肠癌检查。
《瞭望东方周刊》:改变生活方式方面,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蔡三军:在一级预防比如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需要积极做一些事。首先需要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具体来说,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细饮食等,也减少腌炸、烟熏食品,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其次,戒烟,减少吸烟、避免过量饮酒。第三,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但具体使用必须咨询医生。此外,坚持运动,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改变生活方式,能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只靠医生推动,只是单相思,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