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从双流城区沿着老川藏路向南行驶大约10分钟,穿过杨柳河,远远便能看到一座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的石牌坊。从这往里走,便是成都双流*水镇精心打造的特色街区之一——古榕街。
站在“老杨柳河*桷树桥”上,放眼看去,在河畔那棵树荫浓密、树干壮硕,“年龄多岁”的古榕树掩映下,几条古街更显整洁宁静、曲径通幽。
*水镇围绕古榕树、农耕文化特色,在街口牌坊、*水粮站、古榕树等处打造了“*水名片”“喜获丰收”“老河老桥老树”“开挖杨柳河”等文化景观,一座座雕塑、一面面浮雕,增加了*水人内心对于家乡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记忆。
古榕街上有一条老河,河上有一座老桥,桥头有一棵老树。
老河,就是杨柳河,历史上曾经被叫做杨柳大江。杨柳河名字的由来,有个龙门阵。
传说牧马山下*泥渡,住着杨、柳两姓人家,两姓世代不和,规定子女不得通婚,可是一个叫杨兴的小伙偏偏和一个叫柳香的女子相爱了。于是柳氏家族将两人捉来处罚。正好这时,洪水来了,族长只好停止家法,并对两人说:让洪水处置你们吧,不过,若你二人能制服洪水,就给你们一条大路,准许你们结婚。这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要是水有了路,这水就不会乱跑了!洪水退后,两人开始疏通渠道。第二年洪水来时,大水真的顺着河道流走,没有再泛滥。后来河道越挖越长,成了一条真正的河流,人们也少了洪水的侵扰。杨兴和柳香自然结为了夫妇,快乐生活,杨柳两姓人家也从此泯灭仇怨,世代友好。后来人们就用“杨柳”两姓来命名这条河。
当年的*水河也算杨柳河上一个小小的码头,满载川西物产的小船经此顺河而下,广播全川。“河面不宽而终年不竭,油、麻、叶烟,舟楫往来相望。”老书上是这样记载当年杨柳河的。又有古诗云:
山光草色翠岚拖,第一桥头春波多。
小艇远横杨柳岸,散人应自号烟波。
这便是对昔日杨柳河美景的生动写照。
从古榕街蜿蜒而过,经陶家渡顺牧马山南下的,是杨柳河的自然河道;从川藏路新桥沿*(水)温(江)笔直向北的,是当年人工改造后的河道。
现在*水场镇以上的杨柳河老河段,一直到温江都已经废弃,只有站在老桥上,还能看到一段老河道的踪影。
老桥,叫柳南桥,当地人都叫老桥。清乾隆十七年(年),由乡人募捐修成。桥为拱式石桥,两主孔,两副孔,后又经过几次维修。现在大家看到的桥,是嘉庆十九年(年)双流知县汪士侃主持重修,直至今天。据说,这是双流现今保存完好而年辰又最久远的石拱桥。
老桥的桥拱和分水鱼嘴,都用红沙条石垒成。桥洞正上方,当年安放的石雕镇水龙头,历经两百年至今还完好地屹立在那里。桥上两侧的护栏用青石板砌成,石板上雕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
那些年赶场,桥下的河边常有人钓鱼。运气好,还能看到载着鱼老鸹的小船,渔人站在小船上,挥舞着长杆指挥鱼老鸹捕鱼。鱼老鸹在水里钻来钻去,桥上站满了看热闹的人,鱼老鸹叼到大鱼,桥上就传来阵阵欢呼声。
桥上挤满人是赶场天最热闹的场景。那时每周赶一次场,时间在星期天。
桥边摆满了农人的地摊,补锅的、修鞋的、算命的、做媒的、剃头的、收干儿子的、射将*箭的,不一而足。姑娘上牧马山捡来的菌子、老婆婆自家的鸡蛋、大娘养大了的鸭子,靠着两边的栏杆摆了两绺。几个大爷蹲在叶子烟摊边,一边裹,一边聊天。
赶场的人,在桥上挤来挤去。
一只配种的公猪,“哼哼哼”的从桥上走过,把头伸向一只待售的母鸡,母鸡吓得“嘎嘎”乱叫,扑腾着翅膀,硬蹬起稻草拴好的足,飞起了三尺高,又“扑”的一声摔到地上。
“王脚猪,牵好你的猪,你这个老烧火儿,咋个整得嘛。”卖鸡的大婶不乐意了。
王脚猪就喔喔喔地用手中的鞭子抽他的公猪。“走,走,走。”
正好这时,有人扛着长长的一捆竹子走上了桥头。竹子太重,男子弯腰弓背,埋头紧盯着脚下凹凸不平的石板,又不得不努力抬头看前面的人影,口里吆喝着:“竹子,竹子,小心脑壳,竹子来了……小心脑壳……竹子,脑壳……”
有个好事的小伙子,扶着男子拉在身后的竹梢,轻轻一抬,扛竹人脚下一晃悠,昂在前面的竹头一点,刚好敲在大公猪的背上。公猪受了惊,猛地窜了出去,绷直绳子,拉着王脚猪跌跌撞撞地奔下桥。吓得姑娘小孩们一阵阵尖叫。围观的众人一起起哄:“骚猪来了,骚猪来了……”
大家一阵哄笑。气得王脚猪满脸通红,跳着足大叫:“哪个在我背后下烂药.......”
赶场天的桥上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
大桥南头,有一棵大*葛树,四五个大人才能合抱,年岁应该比桥还要老。想来古时,出成都南门经新津入康藏地区,*水河是必经之路,必须要坐渡船过杨柳河。因此有人发善心,在渡头栽了棵*葛树,供往来路人乘凉歇息,再顺便摆个摊,卖口茶水。后来民国14年修建成(都)康(定)马路,路仍从桥上树下经过,往来的车辆行人就更多了。
经过多年风雨,*葛树越长越大,树大有灵,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开始在大树下祈福祛灾、烧香点蜡、披红挂布。媒婆和算卦人顺势把摊子摆在了大树下,他俩一个帮人牵红线合姻缘,一个帮人择良辰定吉日,倒是乡亲们心中的一对*金搭档。
*葛树和大桥慢慢成了*水河的中心。
*葛树撑起一把巨大的凉伞,伞下就有了老*水河最有名的茶铺——*葛树茶铺。附近的乡邻,会个面、谈个事,就会说:“某天某时在*葛树茶铺,我把茶泡好等你,不见不散哈。”茶铺里,谈事的、喝闲茶的、摆龙门阵的、下棋的、打长牌的、掏耳朵的,闹闹嚷嚷,人头攒动。
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乡人李作庭在*葛树离地三米处的大丫杈上,建了座独脚三层观音殿,全木结构,内供一尊1米66的木刻观音大士像,殿柱撰有一副楹联:慈航从海外飞来杨柳江边普渡同登彼岸,我背向桥头伫立如禅皈依服籍在此人间。
独脚三层观音殿巍然屹立在空中,观音大士俯视众生。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葛树香火越加旺盛,名动四乡。后来,每年观音生日,乡人都要为殿内木刻观音大士唱几本折子戏。远乡近邻、善男信女都来树前许下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可惜,观音殿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但人们在大树下烧香求福的习俗却留传了下来。
直到今天,你去*水河桥头,还能看到那棵参天的大树,还能看到树身上的红布条飘在风中,“哗哗哗”,像是在向路过的行人诉说着什么。
老河,老桥,老树,是*水河悠远的记忆,是老双流最具烟火味儿的生活画卷,也是我们自己的“清明上河图”。
来源:学习强国
觉得内容很赞?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