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痛、腹泻、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免疫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多发态势。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基础尚未明晰,一般认为,在健康人体的结肠中,机体的免疫细胞、上皮组织和体内共生的微生物维持着稳态平衡;共同保护机体,抵御侵入机体的抗原,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肠道的损伤,致使健康情况下能够抵抗的肠道细菌趁机而入;产生了难以控制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炎症和机体损伤,造成灾难性后果。现今,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要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正确的方法,并且要坚持长期治疗。第一大类药物是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常用的是美沙拉嗪,是初级用药,副作用较小。药用机理是通过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抑制细菌肽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腺苷诱导的分泌;进而清除活性氧代谢产物和抑制NF-κB的激活而起作用。用药过程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诱导缓解期间,用药量比较大,先使症状消失;维持治疗期间,用药量较小,但时间很长,有反复发作的,甚至要终生用药。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维持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的缓解持续有效,能让炎症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第二类是皮质类固醇,如果患者症状较重,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不好,要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等激素。这类抗炎药物作用于免疫细胞和上皮组织,会通过与其他炎症过程中相关的同样功能起作用,药性较强,主要用于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此类药物固然有效,但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副作用与使用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有关。一些副作用可经使用其他药物抵消,如可通过早期补钙和双膦酸盐以减少皮质类固醇诱导的骨质疏松;可通过仔细监测血压和血糖以预防皮质类固醇诱导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但皮质类固醇副作用较大,因此使用必须是短期的,以防产生药物依赖性。第三类是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最为广泛使用的是硫唑嘌呤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巯基嘌呤,这些药物的实际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会抑制免疫特异性和长寿命T细胞亚组的产生。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人体免疫机制对肠道的攻击有关,所以治疗时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暂时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但免疫抑制剂在抑制肠道免疫机制的同时,也会抑制全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也比较大,并且有可能引发淋巴瘤,所以仅用于重症患者。第四类是生物制剂,主要是英夫利西这类抗体药物,可阻断炎症信号的传导,活化巨噬细胞的产物TNF;在炎症性肠病所伴有的许多调节性肽类表达的改变中有关键作用,英夫利西有能与前体细胞表面TNF结合的能力,导致单核细胞的凋亡,进而起到抑制结肠炎的作用。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超敏反应和输注反应,并且有非典型症状的结核复发的产生。因此此类药物也适用于重症患者,而且此类药物价格昂贵。第五类是中药,现代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并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中药复方具有较强的增强人体防御机能和免疫监视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从而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并且配合灌肠能使药物与肠黏膜直接有效接触,不仅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而且有效减轻了全身的不良反应。所以对于用美沙拉嗪效果不好,但又不到用激素治疗程度的患者,建议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胃肠疾病,一对一免费咨询,点击下方图片
▼
胃肠健康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